平時我們去醫院經常做CT,那這次下調的CT值是我們以為的那個嗎?
我們經常在醫院做的CT是一種醫學影像檢查技術,是給身體拍照片的。而新冠診療方案下調的CT值(Cycle Threshold),是qPCR擴增過程中,擴增產物的熒光信號達到設定的熒光閾值時的所對應的擴增循環數。
好的,沒看懂,那我接下來說人話。
大家都知道,我們平時做核酸檢測,用棉簽在鼻子或嗓子眼里轉一轉,然后就回家等結果。就算你真得了新冠,可那么一點點液體里到底有多少新冠病毒呢?其實病毒含量非常非常少,少到什么程度呢?就好比大海里撈珍珠的那種程度吧。
這時候就需要靠我們的撈王(SHENQI)——實時熒光定量PCR儀(就是我們常說的核酸檢測儀)來大顯身手了。
qPCR實驗分為三步:變性、退火、延伸。
這三步是一個循環,走完這一個循環,一個病毒就變成兩個病毒,兩個病毒變成四個病毒;只要重復重復再重復,你就能得到全世界。原來咽拭子提取的極少量的病毒,通過35-40次的擴增,載量就被大大擴增。是不是很神奇?當然是的,這個PCR技術獲得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呢!
生命科學家在無數次的實驗驗證后,給新冠病毒核酸的數量設定了一個閾值,達到這個閾值線經過的復制循環越少,就代表檢測樣品里的病毒含量越高。也就是說,如果一個人的樣本才進行了十幾個循環就達到了閾值線,那么這個人就是當之無愧的“毒王”了。
達到閾值線經過的循環數就是CT值。由于CT值與病毒核酸的含量呈反比,CT值越大,病毒核酸的含量就越少。也就是說,擴增了2的40次方,還沒有曲線,說明病毒載量可以忽略不計,核檢結果陰性是這些天來對我們最好的消息啦。
理解CT值的含義了,那我們怎么知道是循環到第幾次的時候病毒數才達到閾值的呢?黑燈瞎火的咋數數啊?你得開燈啊,兄dei~ 這時候就要用到實時熒光定量PCR儀的另一個重要功能了,那就是熒光采集。
在實驗最開始,我們就在樣本試劑里加入了熒光染料,這些染料通過探針法/染料法與DNA發生了一些愛恨情仇,最終每一條DNA都點亮了一顆"閃亮的燈球"。循環復制出的病毒因為帶著亮光,在熒光采集階段無所遁形。
不同品牌新冠檢測試劑盒在朗基qPCR儀上的結果
新的診療方案里,出院標準放寬到連續兩次CT值均≥35,是因為經過研究發現,處于恢復期的感染者在核酸Ct值≥35時,樣本中未能分離出病毒,密切接觸者也未發現被感染的情況。而從CT值35到CT值40,需要幾個月的恢復期。
既然傳染風險很小,感染者本身也在恢復,如果這種情況還繼續住院的話,就浪費了醫療資源,也影響了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發展。
這次CT值標準的降低體現了我們國家對新冠防疫工作的精準和細致。防疫是一場持久戰,把有限的醫療資源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就是好鋼用在刀刃上,相信我們終將獲得勝利~!
【此處應有廣告】
朗基熒光定量qPCR儀
Q2000/Q1000/Q160系列產品
廣泛應用于核酸檢測實驗
相信我們將更快迎來勝利~!
(完結~撒花~)
長按識別二維碼
關注杭州朗基科儀